[slide:title]中国安全防范行业协会 > 最热文章 > 正文

安防只是传统监控?它正迈向全方位革新

       在当下社会,安全问题愈发受到重视,安防产业也随之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。从守护城市的大街小巷,到保障家庭的安宁,安防产业正以其独特的力量,为人们的生活筑起一道道坚固的防线。如今,它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监控与防护,而是借助新兴技术,实现了从理念到应用的全方位革新。

  安防产业:“两业融合”的重要载体

  安防产业兼具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属性,成为“两业融合”战略落地的重要载体。

  从制造业属性来看,安防行业作为先进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,在全球生产制造体系中处于高端,具备较高的附加值和技术含量,属于高技术制造产业。技术层面,广泛采用人工智能、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、新工艺、新材料,推动产品和技术持续创新。产业布局层面,我国已形成珠三角、长三角、环渤海等具有地域特色的安防产业集群。同时,安防行业还在智能化、集成化、国际化等方面持续推进,成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。

  从服务业属性来看,现代安防行业正从“重建设、轻服务”向“以服务应用为牵引”的产业发展新格局转变,高附加值服务成为行业新增长点。服务内容日益多元且专业,既涵盖门卫、守护、巡逻、随身护卫、押运、安检等传统安防服务,也延伸出解决方案制定、系统实施与运维、运行效果监控、安全体系优化、运营系统开发和安防外包等增值服务,甚至向数据服务、安全运营、系统集成等专业化方向深化,逐步实现集成化、智能化发展。

  服务模式创新上,行业借鉴IT服务业经验,强调服务的标准化、专业化和高效化,部分企业还向城市安全综合运营服务演进,形成以数据为核心的服务模式;借助大数据、云计算等技术,安防服务的精准性和效率也得到显著提升。

  从转型趋势与驱动因素角度分析,安防行业从以硬件研发为主,向以智能硬件能力为基础、与AI运营相结合的“两业融合”方向转型是必然趋势。

  产业规模:稳健增长下的结构变迁

  近年来,安防产业规模持续扩张,已然成为国民经济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。根据一些资深安防研究机构的调查统计,2024年行业产值达到10,706亿元,同比增长约6%。尽管增速较2023年收窄0.8个百分点,但在全球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,这一成绩依然彰显了安防产业的韧性。

  深入剖析产业结构,工程类项目、产品类以及运维类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态势。工程类项目产值约为5,567亿元,占比52%,虽仍占据主导地位,但相较去年增速下降2.4%。地方政府财政压力致使传统基建配套安防项目延迟或削减,不过,智慧城市、平安城市等建设需求为其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。例如,在一些城市的智慧交通项目中,通过安装智能监控摄像头、电子警察系统等,实现了对交通流量的实时监测与调控,有效缓解了交通拥堵,提升了城市出行效率。

  产品类产值约为3,319亿元,占比31%,增速提高14.3%。智能硬件的普及成为增长的核心驱动力,4G摄像头、边缘计算设备出货量激增,消费级市场的扩容更是为其添砖加瓦。家用摄像头、智能锁等产品走进千家万户,满足了人们对家庭安全的需求。以某品牌家用摄像头为例,其具备高清夜视、人形检测、双向语音通话等功能,用户通过手机APP即可实时查看家中情况,一旦有异常情况发生,能及时收到报警信息,为家庭安全保驾护航。

  运维类产值约为1,820亿元,占比17%,相较2023年增速提高21.8%,AI远程运维贡献了一定的增量。随着安防系统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,安防运维的重要性日益凸显。从增量市场向“增量市场+存量市场”的转变,使得安防运维市场潜力巨大。在一些大型企业园区,通过引入AI远程运维技术,能够实时监测安防设备的运行状态,及时发现并解决故障,大大降低了运维成本,提高了运维效率。

  产业边界:指数级扩展的新趋势

  当前,安防产业的边界正呈现出指数级扩展的态势,以算法、算力、数据为铁三角的新质生产力,正推动安防从“被动防御”向“主动感知与韧性构建”转变,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石模块。

  智能体深度应用,让智能分析算法实现了从“看得见”到“看得懂”的跃升。城市级视觉神经网络逐步打通数据孤岛,从车牌识别到情绪分析,从人员追踪到行为预测,其应用场景不断拓展。在一些城市的公共场所,通过智能分析算法能够实时监测人群密度、行为异常等情况,一旦发现有人员聚集、打架斗殴等异常行为,能够及时发出预警,为城市安全管理提供有力支持。

  “大安全”融合升级,传统监控防护与网络安全、数据安全、公共应急体系编织成“全域安全网”。某头部企业为上海打造的“城市生命线工程”,集成了燃气泄漏监测、桥梁震动感知等多维风险预警。通过在燃气管道上安装传感器,能够实时监测燃气泄漏情况,一旦发生泄漏,系统会立即发出报警,并自动关闭阀门,避免发生安全事故。在桥梁上安装震动传感器,能够实时监测桥梁的震动情况,及时发现桥梁结构的安全隐患,保障桥梁的安全运行。

  “云边端”三位一体成为标配,边缘计算解决实时响应痛点、云端大脑统筹决策分析、前端设备实现高精度感知,彻底改变了“摄像头堆叠越多越好”的粗放模式。在一些偏远地区的安防项目中,通过采用“云边端”架构,前端设备采集的数据先在边缘端进行处理和分析,减少了数据传输量,提高了响应速度。对于一些重要数据,再上传至云端进行存储和进一步分析,实现了数据的高效利用。

  竞争格局:从硬件竞争到生态位角逐

  如今,安防行业洗牌特征明显,竞争格局正在重构,从以往单纯的硬件血拼,逐渐演变为“生态位”卡位战。

  传统豪强纷纷转型,如国内的海康、大宇等巨头,持续剥离低端代工业务,向“硬件+平台+服务”综合方案商转型。某企业智慧物联业务营收占比已突破50%,通过搭建智慧物联平台,将安防设备与其他智能设备进行连接和整合,为用户提供一站式的智能化解决方案。用户可以通过一个APP实现对家中安防设备、智能家居设备的统一控制和管理,提升了用户体验。

  跨界巨头强势切入,为安防市场带来了新的活力与竞争压力。华为凭借昇腾AI芯片与鸿蒙系统构筑“端云协同”底层能力,为安防设备提供强大的算力支持和稳定的操作系统。阿里云、腾讯云等凭借弹性算力资源切入政务安防云服务,为政府部门提供高效、安全的云计算服务。通信运营商以5G专网铺就“高速公路”,为安防数据的高速传输提供保障。

  细分场景“隐形冠军”崛起,在各自擅长的领域发光发热。例如,有AI初创企业凭借工业场景火情识别算法获得能源巨头亿元订单,该算法能够快速、准确地识别工业场景中的火情,为能源企业的安全生产提供了有力保障。

  据中研普华最新产业调查报告《2025-2030年中国安防市场生态位竞争图谱》显示,单一硬件供应商的生存空间将被极大压缩,具备垂直场景Know-how、算法迭代能力和全生命周期服务资质的厂商,将在“十五五”规划窗口期赢得战略席位。这意味着,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,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,打造独特的生态位。

  破局之策:把握“智防融合”战略机遇

  面对行业的变革与竞争,中国企业要想赢在未来,需把握“智防融合”战略机遇,从以下几个关键方面破局。

  打通“技术-场景-成本”三角瓶颈至关重要。例如太阳能AI摄像头方案,在青藏铁路监测项目中成功验证,突破了供电与传输限制。该方案利用太阳能供电,解决了青藏铁路沿线供电不便的问题,同时采用AI技术,实现了对铁路沿线情况的实时监测和智能分析,大大提高了监测效率和准确性。

  构建数据资产闭环壁垒,形成核心竞争力。视频流叠加温湿度、位移等多维传感器数据,经行业大模型训练形成的专用算法包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。在一些智慧园区项目中,通过整合园区内的视频监控数据、环境监测数据、人员车辆出入数据等,利用行业大模型进行分析和挖掘,能够实现对园区的智能化管理,如智能安防预警、能源优化管理、人员行为分析等,为园区的运营提供决策支持。

  拥抱“安全即服务(SecaaS)”模式,以创新服务模式赢得市场。企业可考虑以每路摄像头年费方式提供智能巡检服务,将用户从固定资产投入中解放。这种模式不仅降低了用户的使用门槛,还为企业带来了持续的收入来源。在一些中小企业中,由于资金有限,难以一次性投入大量资金购买安防设备和建设安防系统,“安全即服务”模式为他们提供了一种经济、便捷的选择。

  综上所述,安防产业正处于变革的关键时期,虽然面临着诸多挑战,但也蕴含着无限机遇。企业需紧跟产业发展趋势,不断创新,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,方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,实现可持续发展。


       声明:本站所使用的图片文字等素材均来源于互联网共享平台,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及立场,如有侵权或异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。

留言

Copyright © 2019 中国安全防范行业协会 主办